2025年一季度,玉州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,把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作为新时代新征程“三农”工作的总抓手,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。全区农业生产稳步推进,粮食生产保持稳定,蔬菜产量增长较快,优质果品提质增效,中草药产业布局持续优化,渔业养殖规模进一步扩大,农业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。
一、农村经济运行基本情况
2025年一季度玉州区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.11亿元(按当年价格计算,下同),按照可比价计算,同比增长4.4%。
(一)种植业稳中有升,结构优化。种植业实现总产值4.47亿元,同比增长5.0%,产值占比73.1%,是我区农林牧渔业的主要组成部分。其中,蔬菜、花卉水果是种植业的主导产业 。
1.蔬菜面积产量实现双增,质量和品质实现双提升。近年来,玉州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蔬菜产业发展,聚焦“菜篮子”产品稳产保供和“特优”产业转型,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基地,深入推进老旧棚改造和新技术新品种新装备的推广应用,以新质生产力助力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一季度,全区蔬菜生产呈现播种面积、产量稳步增长的特点。据统计,蔬菜播种面积9.88万亩,同比增长2.4%;产量20.07万吨,同比增长4.8%。其中,根茎类和茄果类的面积与产量增长较为明显,根茎类的面积和产量达到0.89万亩和2.04吨,分别增长12.03%和14.88%;其次是茄果类,面积和产量达0.25万亩和0.63万吨,分别增长11.62%和14.25%。蔬菜面积产量实现双增主要得益于:一是设施数量增加。2024年全区共建设施大棚6个,同比增长50%。这些新增设施面积对于蔬菜生产的播种面积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。二是蔬菜亩产大幅提升。蔬菜播种的地块生产条件较好、管理水平较高,加之生育期温度较高,产量较高的品种陆续进入盛产期,亩产大幅提升。
2.水果生产稳定增长。近年来玉州区通过调整果品种植结构,加强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,优质果品质量和效益持续提升。一季度全区园林水果产量0.29万吨,同比增长3.2%。
3.中草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,面积和产量大幅提升。药材面积产量大幅增长主要原因:一是玉林拥有悠久的中药材种植历史和深厚的产业基础。二是得益于中药材规模种植。三是林下经济种植药材模式广泛应用。一季度中草药材产量127.38吨。
4.花卉产业增长较快。一季度,花卉产值完成0.25亿元,同比增长7.2%。主要得益于通过玉商玉工招商引资政策,城北街道睦马村盘活撂荒地,招引中山菊花种植产业转移,建设乐翔蔬菜大棚+花卉种植,秋冬季节进行轮作生产,种植菊花100亩,食用与药用有75亩,产量180吨,拉动食用与药用花卉增长30%;用于鲜花销售种植有25亩,出售的切花、切叶125万支,发往全国31个省份,部分出口东南亚国家。
(二)竹木采运有所上升,林业经济发展平稳。玉州区林业生产采取科学合理统筹各类采伐限额,简化林木采伐许可证办理流程,促进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,推动林业产业高质量发展。一季度,全区完成林木采伐0.38万立方米,同比增长15.9%;林木培育和种植182.86公顷,同比增长14.5%。
(三)畜牧业形势总体良好,整体发展平稳。就目前玉州区农业总体发展形势来看,畜牧业对农林牧渔业仍存在一定的正向带动作用。各大畜禽类有降有增。一是生猪存栏同比下降10.2%,生猪出栏增长2.4%。二是羊存栏同比下降12.3%,羊出栏下降7.7%。三是家禽存栏同比增长7.4%,家禽出栏下降5.1%.四是禽蛋产量稳中突破,禽蛋产量同比增长12.1%。一季度,畜牧业总产值完成1.18亿元,同比增长1.9%。
(四)渔业生产形势较好,保持平稳增长。玉州区积极推广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、集装箱循环水养殖等现代生态养殖模式。一季度,全区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.7%。
二、存在问题及原因
(一)天气影响需持续关注。受干旱天气影响,对春播作物有一定影响。
(二)市场风险大,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。市场的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越来越直接,而农民由于资金、技术、信息的缺乏,使他们既缺乏抵抗风险的能力,又缺乏抓住机会的远见,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益不稳定。
(三)农业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。农业分散经营仍然较为严重,基础及配套设施薄弱、土地流转较慢、产业投入不足等原因导致农业产业化、组织化、规模化、社会化服务程度较低,直接影响了种养殖业扩面提质,也加大了产值统计的工作量与难度。
三、意见建议
(一)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。及早部署各类防灾减灾工作,强化统防统治、绿色防控,做好干旱等极端天气防范应对预案。强化气象信息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,加强春季重大动植物疫病虫害防控。
(二)建立农业生产市场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,降低农业经营风险。应该采取得力措施,弥补农民市场把握能力的缺陷。建议建立鼓励民间市场咨询机构,畅通市场信息发布渠道,为农民解读市场信息,让农民能方便地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。
(三)多维发力,提升农业产业规模化水平。一是加强农田水利、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,建立长效管护机制,筑牢发展根基。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政策法规,规范管理流程,创新托管、入股等模式,依托服务平台促进土地集中经营。三是加大财政投入与税收优惠力度,引导金融创新信贷产品,构建农业信贷担保体系,破解资金难题。四是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,发挥行业协会作用,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,吸引多元主体参与。五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,搭建成果转化平台,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,培育新型职业农民。
文件下载:
关联文件: